【橙新聞】【文化走訪】「爸爸可否不要老」:關注921世界認知障礙症日

2021.09.21

【橙訊】今年的9月21日適逢中秋節,大家在和親友團聚吃月餅之時,是否知道,其實這個日子還有個特別的含義:它也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認知障礙症日。

在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影片《爸爸可否不要老》(The Father)中,安東尼・鶴健士飾演的正是患有認知障礙症的老人,影片匠心獨具地展示了隨著病情加重,患者視角看到和感受到的錯亂景象與幻覺,安東尼・鶴健士更憑藉生動細膩的演繹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爸爸可否不要老》劇照

大家俗稱的「老年痴呆」就是認知障礙症嗎?阿茲海默是否也是認知障礙症的別稱?不少人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接觸過認知障礙症患者,但未必對它有足夠深入的認知,藉著這個特別的日子,我們請來認知障礙主題安老院舍松齡樂軒副院長兼社工方廷鋒,為大家深入介紹。

甚麼是認知障礙症?為甚麼人會得認知障礙症?

方廷鋒介紹稱,認知障礙症是由於腦細胞的病變引致的極速下退,以及腦細胞的死亡。這一病症會影響人的認知功能及情緒、語言、執行能力等,令患者無法在日常生活中照顧自己。

認知障礙症可分為不同種類,各有不同的成因及特徵,大家熟知的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只是其中的一種,成因未明,但會導致患者腦細胞病變,體內產生異常物質,擾亂大腦內的信息。另一種叫血管性認知認知障礙症(Vascular Dementia),由連串的腦中風或血管疾病,導致積聚性腦部損壞所致,患者每中風一次,腦部功能就會退化。

此外,遺傳、腦補受到撞擊,甚至是喜歡飲酒的生活習慣、營養缺乏等,都可能導致認知障礙症。

坊間所說的「老年痴呆症」早在多年前便被正名為「認知障礙症」,它不僅更能直接反映疾病的特征,也能擺脫大家對年長患者的偏見。事實上,認知障礙症絕不是老年人的專屬,電影《永遠的愛麗絲》(Still Alice)中,五十歲的語言學教授愛麗絲便患上阿茲海默症。她從能言善道的知識分子到逐步難以照料自己的生活起居,步步退化的過程在片中被完整展示,觸目驚心。早日關注認知障礙症不單是為了更好地照顧身邊的長輩,也是提前為自己敲響警鐘。

《永遠的愛麗絲》劇照

「世界認知障礙症日」主題活動,做些甚麼好?

本次採訪的契機,是松齡樂軒本月正在舉辦「世界認知障礙症日」主題活動,從9月1日起至9月30日。當中包括音樂懷緬小組、活腦遊戲、園藝工作坊、藝術坊、快樂椅子舞、閱讀小組、歌唱活動、影片欣賞、樂軒茶會等,小編聽了十分好奇,決心去現場一探究竟:長者可以輕鬆參與這些活動嗎?這些活動又是否真的能起到幫他們喚回過往記憶的作用?

小編有幸在旁觀察長者參與三項活動,分別是園藝工作坊、藝術坊和快樂椅子舞。園藝工作坊中,幾位長者坐在擺放有種植工具的小桌前,在社工指導下埋下種子,為植物和土澆水,社工不時引導他們思考:下一步該做些甚麼?你想給盆栽加上怎樣的裝飾?

圖:橙新聞

藝術坊主要是填色遊戲,圖案上的不同區域被標上各種數字,每個數字代表一個顏色,長者按指示依次上色,當發現他們塗錯,社工會在一旁溫柔提醒。活動目的除了令長者達至心境寧靜祥和外,亦能夠作為感官訓練及鍛煉不同認知能力,如專注力及手眼協調等。

圖:橙新聞

因為長者體力有限,椅子舞也並非小編最初設想的「圍著椅子跳舞」,而是大家一起坐在椅子上,共托一塊彩色的布,合力讓布上的小球飛起或滾動。「快樂椅子舞是一個音樂律動的活動,大家聽著音樂去做一些舞蹈動作活動身體,同時也可以抒發內心的激情以及活力」,方廷鋒介紹。

圖:橙新聞。

除了當日小編看到的活動,還有一些精彩項目:音樂懷緬小組揉合音樂、現實導向以及懷緬治療元素,每次小組都各有主題背景,其中一個主題為「我的婚嫁」,活動以傳統婚宴音樂開首,引起長者興趣,其後主持會以提問形式引導長者回憶往日有關的婚宴經歷,再配以大合唱和樂器伴奏,讓他們猶如置身婚宴中,逐步掌握過往發生的一切,再各自分享當年婚禮或曾參加婚宴時難忘的情景,與院友一起回味昔日的快樂時光,同時讓長者間互相肯定和支持,有效鞏固遠期記憶。 「如果選一些他們熟悉的歌,比如鄧麗君的歌,他們會很開心地一起合唱,這些對他們來講都是一種抒發。」

「活腦遊戲」除提供基本運動訓練外,更特別加入智力元素,透過各種有趣的主題,例如:數字投球、環保分類、骰子遊戲等,幫助長者提升專注力、記憶力、計算能力、語言能力和解難能力。主辦方表示,完成任務可令他們增強自信心,提升自我價值意識。

圖:橙新聞

因為長者的專注時間不長,每項活動的時長大致在三十分鐘至四十五分鐘之間,方廷鋒表示,他們也會根據患者所處的認知障礙症的不同程度而設計活動,如果是晚期認知障礙症患者,通常會有更詳盡的個人護理計劃,也會請職業治療師和物理治療師帶領他們做一些復康運動。

如果身邊有認知障礙症患者,可以做些甚麼?

在松齡樂軒拍攝時,小編留意到,找門變得非常困難,因為不少門上都做了「偽裝」:它可能被畫成一個書架,可能融於牆面中……院舍負責人向小編解釋:「認知障礙症患者普遍有遊走傾向,會不自覺地打開門離開,所以為了保障他們的安全,需要防止他們找到門。」

這其實是一扇門,你發現了嗎?圖:橙新聞

院舍中還有不少值得大家在照料認知障礙症患者時學習的巧思:比如把日曆放在顯眼處提醒他們身處的真實時間(而不會被幻覺干擾),在門口擺放色彩鮮艷的小盒子,讓他們憑藉顏色和物品更好地找到自己的房間(色彩與物品比文字更利於認知障礙症患者記憶),在牆面上設置活腦小物讓患者經過時可隨手撥弄和玩耍,讓患者住在採光良好且能看到外部環境的房間以對生活有更清晰的感知,透過沙盤遊戲回憶過往發生過的事情等。

門口有不同顏色的盒子 。圖:橙新聞

小編也很喜歡院舍一樓懷舊空間的設置:當中設有懷舊街、室內花園、郵局、懷舊士多、懷舊餐廳,長者置身其中時,或許能喚回自己以往在五六十年代社區生活的記憶,更有歸屬感。

當發現身邊的朋友或親屬開始出現一些疑似認知障礙症初期的症狀怎麼辦?方廷鋒表示,首先需要確定對方到底只是「記性不好」,還是的確患上認知障礙症。二者的區別在於,如果只是正常退化和暫時忘記,被提醒時會想起,而認知障礙症患者對於剛剛發生,或者前兩三個小時所做的事情完全不記得,也會相應引致各種情緒和行為。他建議疑似初期患者先去醫院就診,如果確定患上認知障礙症,需接受一些必要的協助與訓練。

在日常與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相處上,方廷鋒也有一些建議:「他們可能有很多問題與你爭論,比如說有東西不見了,或者他們會產生一些幻覺,說見到一些影像、以前的人……照顧者有時會直接說『哪裡有啊』,但其實我們應該要從他的角度出發,看看他現在到底在想甚麼,狀態如何,千萬不要和他爭論,應該順著他的意思來,去和他溝通。」他表示,大家可以嘗試多和患者聊聊天,留意他的日常生活和小習慣,因為他們可能不會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認知障礙症患者最令人心碎的病徵,就是會漸漸忘記親近的人。但如方廷鋒所說,雖然他可能不記得你叫甚麼名字,你問他問題時他也未必能清晰回答,但如果你每天去陪他聊天、關心他,其實他會認出你這個人,而當你和他關係良好的時候,做護理工作和進行一些日常活動都會更得心應手。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記憶可能慢慢失去了,但愛總能被感受到。

國際認知障礙症協會指出,全球每三秒就有一人患上認知障礙症,而且全球每三個人中,有兩人都認為對認知障礙症的認知相當有限。除主題院舍推出相關活動進行推廣外,近年也有很多相關的綜藝節目、書籍、影視作品供大家了解認知障礙症。希望大家身邊的「爸爸」都可以「永遠不會老」。

原文連結:http://bit.ly/39tVvrB